(精选8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欢迎大家分享。
篇1
《调查》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技能单元第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一种重要的搜集资料的方法——调查,及调查的四种方法和适用情况。在具体课程设计与教学情境中,我们只能一个一个地介绍这些收集证据的方法,一个个的进行专门的比较。所以我带领学生学习“调查”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学生想要研究的学校里的问题,小结出适合适用调查的三个情境:这个星期我们班有几个同学请假了?请假的是男生还是女生?两件事之间有没有联系,并以此展开调查并从中认识到调查的四种常用方法及它们的适用范围:现场调查、访问调查、资料调查、问卷调查。同时指导学生要尊重客观事实,最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调查,首先设计一个调查方案,分工合作,展开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做好调查记录,调查完毕后通过比较调查记录得出调查结果,下节课进行汇报。
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创设的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进行了知识的重新建构,使学生在合作实践中体验了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的方法和过程,完成了教学目标。通过学生观察、实践活动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让学生从心底里面产生对本课的浓厚兴趣,从学中得到乐趣。
篇2
本节课是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引下,而开展一系列活动的。
因此,一开始我就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参与讨论如何进行校园生物调查,为调查活动制定具体的调查方案,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和设计方案的能力。学生明白了调查方案及注意事项后,就开始实地调查、记录、交流、收集资料,让学生做科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然后对调查内容进行整理、统计,使同学们更好地领会如何去认识和研究生物。
最后,通过两节课的设计调查方案、实地调查、汇报、整理统计等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突出调查是一项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本节课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主动探索式的学习,也很好地培养了他们的分工合作精神。同时,也试图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全面提高每位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新理念。
本节的教学应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调查活动一定要落在实处,小组内事先设计好调查表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利于学生按表行事,避免盲目。
第二、调查评价可分两方面。
一是小组内互评,让学生根据调查表的认真态度评分。
二是教师应给调查报告做出评价等级和评语。
篇3
一、教学内容本质、地位、作用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一节,是继小学初步认识统计图、统计表及绘制条形统计图之后,学习统计知识的第一课时,教材主要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学生经历统计调查的实例,掌握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统计方法,形成统计思想,培养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并为以后继续学习抽样调查和分层抽样调查做准备。
二、教学目标设计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会进行统计调查,能根据需要画统计图描述数据。
2、数学思考:参与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经历统计的一般过程,发展统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培养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解决问题:能应用统计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4、情感态度: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调查活动,从中感受数据的作用及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统计的兴趣,激发学生爱数学的热情,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自主探究精神,并初步建立统计观念,培养重视调查研究的良好习惯和科学态度。
三、教学问题诊断
1、初一学生正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属于经验性逻辑思维,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的知识和概念。鉴于学生的认知习惯和认知规律,我让学生亲身参与统计调查全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统计调查的理解。我结合教材设计了一个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为了解决问题而亲身参与统计调查的过程: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课堂亲手收集数据,现场采用划记法整理数据,使用多媒体技术描述数据,并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不断的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具体的各个环节,让学生逐步深化理解统计调查知识,并学会应用统计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由于统计调查的教学过程繁琐复杂,加大了学生对统计知识的理解难度,因此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对各个环节进行适当处理,让统计过程简洁明了,容易理解。
(1)在采用调查问卷之前,我先让学生寻找生活中能够收集到数据的各种形式,例如举手投票、电话采访、短信投票、电脑辅助、邮寄、访问等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收集数据的必要性和形式的多样性,拓宽学生思路,让学生能更主动的想办法解决问题。在学生自主设计调查问卷后,我展示出部分学生的问卷,让学生能够取长补短并理解设计调查问卷的各个要素。
(2)整理数据时,我充分利用教具,将统计表清楚地绘制在图纸上展示给学生,与学生一同分析表格中的各个选项,不仅省略了制表的复杂过程,节约时间,同时也便于根据需要随时在表格中增加选项,例如在绘制扇形统计图的过程中需要体现百分比,学生便根据需要在统计表中适当的增加百分比选项,让数据体现得更清晰等。
(3)绘制统计图是本节知识的难点,传统的手工绘图方式不仅耗时长,并且不够直观和美观,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软件辅助教学,对其进行突破。
(4)分析数据环节中,我注意拓宽学生的思维,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例如有的学生可能会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建议节目策划人播放喜欢人数最多的节目类型,有的学生却根据人数和锻炼身体的理念建议播放体育节目,甚至有的学生会建议播放人数最少的戏曲节目,原因是大家对戏曲文化了解得太少所以才不喜欢,如果能播放戏曲节目,增加大家对戏曲的理解,自然喜欢的人就会多了,也能起到发扬传统文化精髓的作用。正因为发散了思维,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逐渐变得多元化,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性格形成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四、教法特点及预期效果分析
本节课,我采用实验法进行教学,让学生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自主想办法,亲自动手操作,带着解决问题的兴趣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从而加深对知识生成的理解;同时,在课堂上,我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和肯定,鼓励学生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采用师评与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充分肯定学生,并与学生一起分析探讨他们的想法,激励他们继续自主推进知识的深入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在体会收获时,采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相互补充知识的遗漏,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全面,能力得到更进一步提高。
课堂上,我选取了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围绕着这个问题主动的拓展思路,解决问题。就在学生不断的找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统计知识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同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问题,学生也能有意识的用统计知识来解决问题,并更充分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
在本节课中,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的生成,轻松获得知识,并提升将知识运用到今后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更紧密的联系起来,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加学生今后学数学、用数学的强烈愿望。
篇4
这次习作要求学生找一个感兴趣的内容,在同学中作一些调查,再将统计过程与结果写下来,然后根据统计数据谈谈自己的感受。
我觉得这篇习作可以写成调查报告,也可以当作一次活动来写。课前我做一课的调查指导,在指导下,学生调查对象的选择面是很广的,如李念宁关心同学们最看好的奥运明星,施锦元关心四川汶川大地震,还有同学关心压岁钱、喜欢的老师、喜欢的偶象等等。我给学生一周的时间进行自己的调查。
我满怀期待。
当我准备让学生着手写的时候,大部分学生已调查完,可以写了,可我仍发现班上还有几位同学还没有调查,反思出现这样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缺少了让学生调查过程的跟踪,如果能经常了解学生的调查现状,对学生会有个督促、指导作用,可能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了。
学生还是学生,教学的过程还需要老师的细心的指导。
篇5
幼儿园小班劳动节主题方案
一、活动情景
在组织数学教学活动《数量调查》时,请幼儿从周围生活中找出数量是2的物体。当幼儿说出:“人有两只眼睛。”后,幼儿将观察的注意力都转移到了人的身体上来。欣欣说;“人有两只耳朵。”宁宁说:“人有两条腿。”他说完坐下后,另一位幼儿不举手就坐在那儿说:“小时候有四条腿,长大了有两条腿,老了有三条腿。”别的孩子也听到了,就说:“我知道,我知道,我听过这个。”鑫鑫还连忙站起来说:“老师,这是个谜语啦。是人。我小时侯爬就是四条腿的。”这么一来,孩子们的兴趣就转到人到底有几条腿上来了。我就请他站起来,把他刚才说过的话再说一次,并请他说明理由。
他回答说:“人在小时侯不会走路,就爬,是四条腿;长大了,可以走路,是两条腿;老了,要用拐杖,就是三条腿。”其他幼儿也说:“对的,是这样的。”为了让幼儿有一个正确的观念,我请幼儿安静下来后,提问:“小时侯是用什么在爬?”“是用手和脚一起爬的。”“老了,走不动了,拐杖的作用很大,那能把拐杖是腿吗?”“不是,拐杖能帮助老爷爷走路。”于是,根据幼儿的回答,我继续提问,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数量观念:“刚才小朋友给我们说了一个谜语,小朋友也猜出来了是人。那么人到底是有几条腿呢?”幼儿齐声回答:“两条腿。”接下去,幼儿的思路便又重新转移到了不同物体的数量上来了,活动得以正常、继续展开。
二、活动分析:
1、幼儿期的行为具有模仿性,因而在独立思考问题时也易受他人的影响。当一个幼儿说出人有两只眼睛后,其他幼儿的回答,都是从人的身体上展开来的,他们从模仿中获取数量是2的物体的经验,在思维上是局限的。
2、随着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提高,幼儿也能表现出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小朋友从其他幼儿的回答中想到了有关人的一个谜语,而其他幼儿则积极地对此进行说明,这时幼儿将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数学活动相结合,幼儿的兴趣和主动性在围绕这个问题的准确与否上得到了体现。
3、幼儿对于数量的判断由于出现了这个谜语,而显现出一定程度上的困难。这时,教师正确的引导、帮助就极为重要了。让幼儿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小时侯是用什么在爬的?拐杖是腿吗?从而确立正确的数量观念。即现代人是有两条腿的。
4、由于幼儿心理活动的稳定性进一步加强,所以,当幼儿获得正确的有关腿的数量观念之后,便就在教师的引导下,继续展开对不同物体数量的寻找。
三、活动反思:
1、幼儿的思维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的引导语言必须有助于幼儿拓展思维,活动中幼儿的注意力转移到了人的身体上,回答的情况单一。教师提问:“除了人的身体上的某些器官可以用数量2来表示,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数量2来表示。”将幼儿的注意力引至生活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培养幼儿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2、在活动中,出现教师始料未及的情况时,应采取认真地正面应对的方式,而不应该是回避的态度。孩子对于自己的想法总有独特的见解,教师给予他们表达的空间,让孩子在轻松的气氛中获取知识、经验,在活动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因此,我认为幼儿园的数学教育,应培养孩子学数学的兴趣、学数学的方法及创新的意识。在本次活动中,组织幼儿对生活中事物数量的观察和讨论来提高他们的兴趣;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寻找符合要求的物体的数量来掌握学习的方法;创新则是启发和肯定幼儿的不同的看法和想法。
篇6
《关于小食品的调查》这节课充分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开放性的特点,它不等同于数学、语文、思想品德等其它的学科课程,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与小食品的关系非常密切,他们接触小食品,如买小食品、吃小食品、谈论小食品,因此教师可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把这些生活经验加以创造性的开法和使用,使之成为有用的教学资源。调查也是一种社会实践,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方式方法。这样的课有很多种上法,加以创造后,开发一种生动的课程,《关于小食品的调查》这节课在设计意图上,应该使学生既动手又动脑。
本节课就是在学生身边寻找素材,结合学生的实际,创造使用和开发这一内容进行的教学。在整个的调查,汇报活动中,我们让学生全方位的参与其中,动用学生的眼、口、手等多种感官及动员身边的家人、朋友、老师参与其中,共同调查小食品的资料,总结生活经验,通过细致的调查小食品的种类、包装等一系列的问题后,进而引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购买和品尝小食品。那么,小食品的美味与其对身体的健康程度是否能成正比呢?对此,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调查和讨论,让学生们深深地感受到生活与学习的内在联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个“大”课,它大在是个新课程,它大在是要求学生从小就应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程中所要调查的内容对同学们来说并不陌生,但却很有深度。那么他们的能力行吗?其实细想起来综合时间课无所谓大小,关键是要找到适合实际,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路子。意识是培养出来的,能力是锻炼出来的,要对自己的学生有信心。活动就必须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发展,在活动中受益,在活动中体验成长,在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节课易改以往的讲授法,采用新的“活动教育法”来“活动育人”。因此在课题的选材上,我们就从春季小食品再次复苏作为出发点,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结合学生性格、爱好特点,设计了本次主题,以此来训练同学们在生活中能够讲究科学的健康、快乐、成长的能力。
从整个活动的过程来看,首先在活动的准备阶段,以博采众长的目的,同学们分别去各自所熟悉的超市、商场进行了参观、调查。让他们通过看、问、访等方式收集第一手材料,接着通过多种方式,如:做调查表让同学们交流心得,进行资源共享,丰富资料储备,最后进行整理及成果汇报,在各小组的汇报中,教师作为引导者,给他们提供讨论的空间。这样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这种融洽的学生氛围使得学生在成果汇报过程中,能够大胆的展示自己的调查成果,充分展现自我风采,成功的体验了快乐。使学生在这节课中真正的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不能“教”,但综合实践活动课却离不开必要的“教”,这后一个“教”就是指导。尤其是在课程启动的早期阶段,学生处于一种不知所然的状态,一上来就放由学生所谓“自主选题”,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经过实践的摸索,这节课用事实告诉我们,综合实践活动离不开教师的具体指导。制定计划、学会合作均需要教师的点拨,甚至是训练,要“放”就必须先“伏”,否则学生无所适从,但老师“扶”而不敢“放”,学生永远学不会自己走路。在教学中,我们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了放和扶的力度。在调查中我们极大的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展开调查。在实际设计过程中,我们又采取了扶一把的方法,让学生们的研究更完善,符合自主探究的标准。
基于这种教学特点,在活动的开展中我们不仅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去做,同时自己也及时转变为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和指导者。因为教师的参与,会让学生感到他们所做的事不是一件随便的事,而是一件值得他们去重视,去认真体验的一件事。老师的指导又使他们少走弯路,可借鉴我们已有的经验帮助他们更快的享受成功,在这时放时扶的活动过程中处处张扬着学生的个性。这时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有创意的一些想法或做法,及时给与赞赏,让他们的自信心发挥极致。促使他们形成再调查研究的愿望,形成良好的愿学循环,老师在本节课上评价语言运用得就很恰当。
但学生也有在活动中遇到挫折的时候,这是我们应该尝试使用“挫折教育法”,让学生品味人生,鼓励他们勇于面对失败,培养孩子们更好的“抗震”心理素质,为筑起他们的人生之塔奠定结实的基础。要做好课堂中各种环节,各种情况的调控就要求教师要有新的师生观,新的发展观。为了使活动开展得更好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每一次活动结束后,都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所得与所失,做到“无则加勉,有则改之”。
让反思为下一节的课的进步争取成功的机会。同时要让评价体系贯穿于活动的全过程,使生生互评及师生共评等评价方式为完善活动方案提供最直接帮助。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产生,确实向老师们提出了挑战。要让它成为通往成功殿堂的又一途径,让它真正成为服务于学生,让学生喜欢的学科,老师们的意识及实际操作方法是必须讲究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动”,在“动”中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法、新实践,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践已经启动,我们目前所接触的虽然只是其中一隅,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也仅仅只是初步的,但大量的实验工作还在后面等着我们。我们深知,每一门课程,都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我将继续秉持着务实求真的态度,深入学习、大胆实践、及时反思、总结经验,在不断摸索中不断成长。以上是我们对本节课的反思内容,请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篇7
统计这一章内容我们教师普遍认为其内容很简单,中考中也是一大得分点,因此在学习这一章时,思想上会很放松。但我的看法是:如今这个时代是信息时代,谁获取了信息,谁就占据了获胜的先机;国家之间的战争并不是看得见的显性的战争,而是看不见的隐性的战争,隐性的战争实际上就是信息战,调查统计是获取信息的有效手段。
所以在学习这一章时,我们教师在战术上要藐视之,但在战略上要重视之,即我们要利用教这一章的契机,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事物。这是新课标将概率与统计编入新教材的意图,也是我们作为数学教师的职责。在整节课的设计过程中,我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利用“亲和性”的学习材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贯穿课堂教学始终,为学生创设了亲身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民主平等、宽松愉快的氛围中,使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不仅习得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在享受从事数学学习活动喜悦的同时,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回想本节课有几个让我感到欣慰的地方:
1、激情引趣
创设的问题情景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且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处于疲倦状态下的头脑,是很难有效的吸取知识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一开始教师就要吊起学生的胃口,激发他们的兴趣。本节课一开始就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情景,有力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了解全班同学对母亲生日的知晓情况”,“了解本班学生的视力情况”,“列举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例”,极大程度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2、数学知识生活化
新教材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让我们不断接近生活中的数学,感知生活中的数学,数学从生活中来,有服务于生活。我们只要真正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数学联系起来,我们必将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也一定会提高我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整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用生活中的问题创设情景的,使教学内容贴近生活,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中学习有用的数学,同时也能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在本节课的第一环节让学生调查最喜爱的水果,经历收集数据、调查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第二环节对学生知晓母亲生日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并适时进行感恩教育,进而感知统计调查有普查和抽样调查两种方式;第三环节是来到武进针纺城,进一步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真正体现学以致用,从而让学生总结得出普查与抽样调查的各自特点和区别,感受抽样的必要性,培养统计的意识。
3、课堂教学活动化
在整堂课教学过程中,我围绕教学重点进行设计,抓问题的“关键点”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思考,学生形成了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
了解世界的意识;体验到了身边很多事物与数学有关;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视角去分析问题,以及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去描述身边事物的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整节课中,学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探索活动中,他们独立思考,互相交流,在整体中感悟,应用中升华,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与智慧,知识、技能、情感得到同步发展。
4、用活教材
新课程指出:教师可以不必拘泥于教材形式,可以不完全按教材教学,只要以新课标为依据,达到新课标整体性的理论和目标就可以了。同时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有自己的独创性,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去创造性的运用教材。因此,教材只有一个要求,不是圣经,应该活学活用。本节课从情景的创设到列举事例,再到练习题的设计等,都对教材内容作了适当的处理,使之更加生活化、开放化、社会化。这样做对学生理解更深、记忆更牢、学习效率更高。
几点思考:
1、让学生不断体会统计思想是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随机抽样中渗透统计思想是基本任务也是主要任务。笔者在本堂课的教学中也深切体会到了教学的困难。
2、概念教学应更多地采用归纳式教学,这对教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教师绝大多数是在“演绎”的教学中学习长大,我们在中学时所接受的学习方式会影响自己的教学方式。笔者也不例外,从小被演绎惯了,即使有意识地要让学生自己进行实践体会并逐步归纳,但是在教学中还是时不时地“滑向”演绎。
3、课堂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统计思想,又能很好完成各项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这将是本人今后的努力方向,虽然做到这一点会很难。
4、“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在课堂中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让课堂朴实而不沉闷,活泼而不浮华。
调查教学反思篇8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与小食品的关系非常密切,他们接触小食品,如买小食品、吃小食品、谈论小食品等等,根据学生的这些生活经验,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了《关于小食品的调查》这一研究主题。本节课作为一节选题指导课,它最大的亮点,就是突出一个“导”字。因此,整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出了学生的自主性。
燃放烟花爆竹倡议书结尾
一、“激”起兴趣,揭示主题。
众所周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没有固定模式,也没有固定上课内容的课程。基于这种情况,很多老师在指导学生活动时有时是一筹莫展。其实,好的选题就是来自学生自己兴趣领域的选题,让学生做自己真正喜欢的研究和探索,这时的学生参与度才是最高的。我在执教这节课时,就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我通过问学生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入手:“你们最喜欢吃什么零食?为什么?”爱吃零食是孩子们的天性,所以,这问题一出,孩子们的兴趣非常高,个个踊跃举手发言。接着,再通过一段调查学生喜欢吃学校附近小食品的视频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这些来源于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事件,瞬间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大家畅所欲言,我们的课题就轻松地提出来了。
由此可见,激发学生兴趣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活动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切入口要小,这样学生才能人人参与,充分表达自己的研究主题和原因,活动也就会渐入佳境。
二、分主题,拟定课题。
活动主题通常包含较大的研究范围和活动内容,鉴于学生的能力和学习方式,通常都不能有效地完成一个大主题,因此合理分解活动主题,根据需要产生合适的子课题就成了关键。
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形成子课题是本课的一个重点。通过之前播放的那段视频,学生对小食品的认识已经不仅仅是停留在它的好吃、便宜上了,更多的是对小食品的安全、卫生、危害方面有了大致的了解。因此,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的时候,大家都能提出一些值得思考、值得研究的问题来。接着,再让每个小组的成员讨论出最想探讨的五个问题,并记录在表格1上面。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指导学生把他们所提的问题进行归纳、提炼做好准备。
而引导学生学会归纳问题,确定研究的子课题是这节课最大的亮点之一。在指导过程中,我先出示一小组的表格,和学生一起观察,一起发现,一起归纳、一起提炼,教会学生筛选问题,归纳问题、提炼问题的方法。再由各小组就自己刚刚提出的问题归纳、筛选,最后确定出本小组最想研究的课题,把它写在表格2中,并把选择这个课题的理由写下来,还要派一名代表把研究的课题写在彩色卡纸上,再张贴到黑板相应的小组序号那里。等各小组的研究课题都张贴好的时候,再来进行各小组的课题表述。这一环节的设计,老师纯粹就是一个“导”的作用,学生的问题主要来源于他们自己,作为教师的我并没有过多的干预。我主要是激发学生对身边事物的研究兴趣和问题意识,对学生的思维活动作适度、适时地引导。
三、组建小组,取好组名。
通过教授学生讨论合作修改的方法,最终和他们一起确立了六个研究主题,并让各小组的同学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现场分组,组成志同道合的研究小组。特别是推选小组长的时候,通过一个小游戏的方式来推选,更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被推选到的组长也显得很高兴,很自豪。接着为了增强各组长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我让组长带领组员,给自己小组取个好听的名字,并作简要说明。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真的是不可低估的!取的名字不仅好听,还很有创意。
总的来说,这节课上得还是比较成功的,真正体现出了综合实践活动开放性、自主性的特点。当然,在课堂上还是存在一点小瑕疵的,比如学生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有个别小动作比较多,没有及时进行适当的引导教育;在布置学生小组讨论的时候,没有一次性把要求说清楚,而是等到他们开始在讨论的时候,再来提醒个别问题,这有可能导致讨论激烈的小组听不清楚要求。不过有瑕疵的课堂,才会促使自己进一步提高。
综合实践课程对于我们来说是新课程,没有更多的、现成的方案可以给我们参考,一切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努力地去探索,修正与完善,在不断地实践与反思中获得螺旋上升,把综合实践课程上成学生喜欢的课程。